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王冠廷報導】多數人應該都有在醫院接受「肌肉注射」、「靜脈注射」的經驗,大多是用針筒直接戳進手臂的肌肉,打完之後還要揉一揉,又或者是護理師拍拍手臂,將軟針置入浮起的血管「吊點滴」的治療方法。但在復健科或是骨科,還多了一種直接將治療藥物注射至受傷部位的「局部注射」,跳過藥物在體內運送的過程,治療效率上遠遠勝過前面兩者。
局部注射治療效率高 如何「正中標的」是最大考驗
局部注射如果無法準確施打到病灶,可能會引起併發症,小則疼痛瘀青,大則嚴重出血或神經受損。因此施打精確度變成相當重要的關鍵。傳統的局部注射十分依賴醫師的觸診、理學檢查技術來定位治療點,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,首先痛點未必是病灶、再來較深層的結構如髖關節、脊椎關節等更是難以藉由觸診定位,最重要的是深層重要結構通常有眾多神經、血管擋在注射的路徑上,仰賴觸診幾乎無法保證能百分之百避開。為了安全起見,有些深層的病灶,在以往都是「禁區」,很多醫師門診乾脆不碰,或是選擇開刀處理。
超音波科技開啟治療新氣象 提高局部注射精確度
現代醫療機構開始廣泛採用影像導引技術來提升注射治療的準確性,例如超音波導引技術,讓醫生能夠即時觀察針頭在體內的位置,並精準定位到病灶,是目前在復健科應用最廣的注射技術,過去局部注射的「禁區」,如今也也能準確無誤的即時掌握。
隨著科技發展,以往超音波給人的印象是在診間駐點大型設備,但如今的超音波設備愈來愈輕巧,除了方便攜帶,甚至連接平板電腦就能操作的攜帶型超音波。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的超音波設備便能夠直接放置於診間,在傾聽病人敘述和理學檢查完畢後,即能當場針對檢查結果做出治療建議,讓病人的問題能夠即時解決。
醫療科技提升偏鄉醫療
資訊通訊技術的發展,讓視訊診療成為連接醫療資源和偏遠地區的重要橋樑,發展遠距醫療對於醫療設施不足的地區來說,更是一種福音,通過遠程醫療系統,醫生可以對偏遠地區的病人進行評估和跟蹤治療進程,配合政府計劃提供遠端復健醫療服務,使偏遠地區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專業的復健指導和監測,在行動門診、居家醫療服務之外,更提供攜帶型超音波檢查,並搭配視訊會診診療,讓偏遠地區的就醫權利不間斷。若有近一步檢查需求,也能協助病患至本院進行高階影像檢查,造福民眾。
【延伸閱讀】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61858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
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